最近在報社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本由美國組織者Jane F. McAlevey所著的No Shortcuts: Organizing for Power in the New Gilded Age (且譯作:沒有捷徑!新鍍金時代下組織即力量,見註一)。看完本書第二章之後,我匆匆記下得著,第一句下筆就是:[This is] a book that can sort out my experience, frustration and blind spots. – 呢本書可以釐清我嘅經驗、鬱燥同盲點。
作者憑多年參與工社運的經驗,頗精準地將運動形態分為3類:倡議(Advocacy)、動員(Mobilising)、組織(Organising),全書的要旨就是以事理說明,為何只有組織普羅大眾,才有可能得到足夠大的力量,帶來有意義的社會變革。
*
倡議型的運動,由受薪職員為主體,行動手段包括針對企業的運動、與官僚機構打交道等等。這種做法認為工人只是令企業受壓的眾多弱點之一(其他是聲譽呀、監管機構呀、媒體呀⋯⋯),工人行動甚至可以是計劃以外的阻滯。這策略背後,是一種精英主義的權力分析,認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始終牢牢掌握在有權者手上。書中提及的例子就是自1990年代起,主導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勞聯-產聯,AFL-CIO)的新勞工派(New Labor)。
回想自己的經驗,目前工作上接觸到的Fairwork網絡,以各國研究員為該處如Uber、deliveroo等網絡平台的工作公平指數搞龍虎榜,以向各公司施壓,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當然,那個網絡重視學術界內的國際連結與民主協商,以及著重即時跟進議題發展、工人訪談,又是後話)。還有以前有朋友任職的NGO受基金會資助,受薪搞Press conference、與大公司email來回質問某些幼兒食品的誇大銷售策略,又是一個明顯例子。這類行動,有好些時候在開始做之前,已經知道對公司們來講一點威脅都沒有,名副其實係書末提到的「扮有力量」”Pretend power”。
*
動員型的運動,以社運人士(activist)為主體,行動手段多為小規模的直接行動,這形態的運動認為工人是一班同質的受眾,又或者會在行動時邀請一些象徵式工人到場,代表整個群體發聲。例子是眾多以個別議題為基礎的小型campaign。
作者以表列式對比三種模式時,最令人印象總結的一段,是作者寫到:”Mobilising -People focus: Grassroot activists. People already committed to the cause, who show up over and over. When they burn out, new, also previously committed activists are recruited. And so on. Social media and over relied on.”
讀到這裡,已經想起身邊一群「社運圈」的朋友與同事裡,有多少是拉banner場合上老是常出現的面孔、有幾多用種種方式,掙扎著不在痛苦與無力感裡崩潰;又有多少如自己當年般天真的臉孔補上,然後輪迴。我也想到目前參與工會與CIC工作時,自己與身邊那一小圈子的核心人物們,或多或少曾表達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同時,我們也只是一班自己浮出來的熱心人士,而非職場或組織領域上必不可少的天然領袖。
我也想起以前在英國時,曾冒眛參與為數不少的左翼圈子聚會,Socialist好、Marxist好、Radical housing forum也好,當時認識到的不少是頗awkward、特立獨行的人,也許會單純被歷史與論述、或少量行動經驗徹底說服的人,都有一點怪異的脾氣。這些人當然沒有魅力說服絕大多數人投身運動,大多只能圍在一個充滿政治inside joke的圈子裡互相取暖。(報社啊⋯⋯我多希望you don’t fit this description that well……but you do…..)
當然,沒有這些人,也沒有如作者般會深刻反思運動成效、推動運動型態改進的堅定力量。
*
組織型的運動,以普羅工人、尤其是當中的天然領袖(organic leader)為主體,行動手段是聚合大多數人,共同分析過對家的折衷成本和被破壞成本後,拋出有公信力的威脅,如拒絕勞動等行動。舉例說,醫管局員工陣線與會員相討,粗略計算過醫管局面對千人罷工的被破壞成本、以及向工會具體訴求屈服的折衷成本後,以有約束力的罷工投票與投名狀,威脅發動5日罷工。
(其實淨係咁寫出來,三種手段的優劣都高下立見⋯⋯)
呢種策略背後的權力分析,係相信權力始終是源自為商家與社會提供勞動力的人民。如果醫院沒有了上上下下為病人服務的醫護,醫管局就無嘢好管了。(講完呢句,自己即刻對呢套權力分析嘅信心大咗 :D)
回想起自己的經歷,我會想起上兩個周日,在一拳書館的放映會上的分享嘉賓,天水圍天晴邨譚姐,一個人帶著一班兄弟姊妹同高官理論,新舊約同工不同酬,大概有句「比著係啊高官你同隔離區不同酬,你o唔ok?」⋯⋯還有各個新工會的領袖們,Winnie、Alex、Easy,他們都有著我以往認識的小圈子的人們,所沒有的在地氣質,例如識得D ward同headquarter喺邊、識得煮威靈頓牛柳、識得用有效的management方式管理一家工會⋯⋯遑論他們能招來的人數,比起我們的圈子來說可說是天文數字了。
我也會想起CIC的工作。以往我偏向覺得,是我們concern group去reach d media,是我們幫忙聯絡律師、義工、醫護、做行動,我們有多少事做了、多少還可以做⋯⋯我們一開始也曾為了press conference,做架両勸相熟的ex-detainee出鏡做token detainee。但是,我想起沒有裡面的朋友自發的絕食行動,沒有那些為自己、為家人和為義氣堅持的organic leaders和參與者,也就沒有我們好找媒體啊什麼人來幫助的空間了。說到底,所有現有的勝利都是來自於他們,來自他們以集體行動威脅入境處體制的運作。
*
沒有ordinary people,就沒有勝利所必須的力量。看完這本書那晚開工會會議,感覺自己個人都鬆了,開始明白目前的閉塞或無力,只是我們的方向未調整好,未夠招攬得多人,不是自己的懶散、或面前團隊不在乎的錯。反正「努力又是什麼?如果目標已經出錯」,目前一些過於聚焦與資方溝通、內部行政的工作,放鬆些也罷。
這本書光是相對理論性的第二章,已經讓我想到很多事情了。本書的內文舉出了美國2000-2010年代的新英格蘭州私營護理工罷工、2012芝加哥教師罷工、2008北卡羅來納州肉類處理廠罷工,及以移民工為付費成員的紐約動員型組織Make the Road New York四個例子,仔細說明該處境下既有的工人組織難題,以及那些相信群眾力量的工運領袖,如何逐步帶來工人的廣泛參與及工業行動,成功對抗資方與政府種種打壓勞權的手段。It’s a page turner, trust me.
謹分享書中附有的,新英格蘭州工會的「給入門組織者的注意事項」- “Advice for Rookie Organizers”. 我highlight了比較喜歡的幾項:
- Get close to the workers, stay close to the workers.
- Tell workers it’s their union and then behave that way.
- Don’t do for workers what they can do.
- The union is not a fee for service; it is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workers in struggle.
- The union’s function is to assist workers in making a positive change in their lives.
- Workers are made of clay, not glass.
- Don’t be afraid to ask workers to build their own union.
- Don’t be afraid to confront them when they don’t.
- Don’t spend your time organizing workers who are already organizing themselves, go for the biggest worst.
- The working class builds cells for its own defence, identify and recruit their leaders.
- Anger is there before you are – channel it, don’t defuse it.
- Channeled anger builds a fighting organization.
- Workers know the risks, don’t lie to them.
- Every worker is showtime – communicate energy, excitement, urgency and confidence.
- There is enough oppression in workers’ lives not to be oppressed by organizers.
- Organizers talk too much. Most of what you say is forgotten.
- Communicate to workers that there is no salvation beyond their own power.
- Workers united can beat the boss.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and so do they.
- Don’t underestimate the workers.
- We lose when we don’t put workers into struggle.
有好多溝通上的尷尬、懶惰與低估(自己與他人),都令人不太想行出reach out to其他人的一步。贏到自己,就贏到同伴,就有下一步。
共勉之。
*
註一:鍍金時代(Gilded age)本指美國南北戰爭和進步時代間,約1870-1900年代的時候,名字從Mark Twain的書得來。稱現時為新鍍金時代,意指貧富差距的循環從當時起至今未變。本書形容好些當下工會被打壓的事例,都以19世紀末作比較,說明現在好不了多少。